孩子你慢慢来,慌张急速的人生定会坍塌
文 | 来自网络 编辑 | 金雀儿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而现在,世界变化如此之快,人生总是处处充满“意外”。
在这快节奏和科技更新换代的步伐中,教育的价值就更加重要。
在这样的“快”中,我们的教育是否亦应该如此之“快”?我们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心态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急
中国人可能是全世界最心急的一群人。
所以,中国速度才可以震惊世界,震撼世人。但是,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依然可以沿用这样一套心急火燎加上过度上心的哲学呢?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永远是先学会爬行,再学会走路,最后再完成奔跑。
诚然,时代的加速器一直在高速地运转,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落后的那一个。
让孩子过早地背负上竞争的压力,体悟成年世界的残酷,对孩子来说,是否残忍决绝了一点呢?
家长容不得孩子情绪的爆发与态度的转变,让本是无意的穿堂风,变成了引山洪。这可能就是不愿等待的代价。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尊重、平等、理解与博爱。让孩子做自己的鼓手,去掌握人生的节拍,击打或精彩或惊喜的鼓点,家长只需要拍拍手,静静地看着孩子的长大。
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愿等待。
慌
作为一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工作者,我接触过很多孩子和家长,不少答案里面提到的种种问题我也深有同感。
但是,我想说一个好几代中国家长都有的通病——不给孩子留时间,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极度缺乏延迟满足能力。
例如:
不停追问不开心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各种培训赶早考证考级,
要孩子立刻修正错误但不给时间,
催着逼着孩子穿秋裤,
跟孩子发生冲突了立刻就要分出个胜负而不接受求同存异,
孩子的恋爱对象令人不满意就要求他们立刻分手,
孩子不谈恋爱心里着急要求他们马上就得成家……
很多家长,一个个慌得不行,养育孩子根本就没有缓急节奏,甚至无视了一些人跟人相处时的基本原则。
毫无“静待花开”的态度,只有“多快好省”的跃进思想,期待每一个跟孩子有关的事儿都能即刻生效、立刻搞定。
我知道,孩子的事儿家长着急,这是上心的表现。
有的不等待真的是关爱:怕摔了、怕病了、怕不舒服了,着急没毛病。
但是孩子身上的很多别的事儿,说实话,你急有什么用呢?有那着急的心劲儿,你不如多点耐心按部就班来解决本质问题。
我最怕家长跑过来问我问题却不愿意深入讨论:孩子玻璃心、孩子开口晚、孩子在幼儿园打人——没错,这都是问题,但哪个问题不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的?
树上结个果子,从酸变甜还要几个月呢,何况是个孩子?玻璃心可能是孩子习惯了以负面情绪寻求家长的关注,开口晚可能是日常的语言接触量就不大,孩子有暴力行为可能是对于解决冲突的认识有偏差……
这些情况映射出每个家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深入探讨、详细沟通、稳步推进,那怎么解决?
但很多家长就是不愿意等,他们需要立竿见影地让孩子按照他们的期待发展,他们说:“老师你说的我知道,可你看家里的情况就是这样,我们以后一定注意,你现在给我点干货,支支招,让他赶快自信起来,多说话别打人!”
说实话,治标不治本,治了也白治。就算你这个急性的问题解决了,那慢性的问题还存活着,没几天就要换个方式爆发。
严
也许各个家庭都有各自的养育风险,但在我看来,中国最普遍的养育风险,其实就是这个能给每个家庭的养育误区持续推波助澜的共性问题——家长们的等不及。
而这种不愿等待,在我看来最常规的有两种表现形式:
1
不给孩子转变情绪和态度的时间
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见了心仪的玩具,站着看看伸手摸摸再正常不过,很多家长就已经要如临大敌的开始拽孩子走。
如果孩子表达了想要的意愿,一些家长又会用种种手段来表达拒绝,倘若谈不拢——就像你肯定在商场见过的一样——就有可能发生震天哭喊、满地打滚、愤怒斥责和强制带离。
很多时候,家长不给孩子预留“想一想”、“考虑考虑”的时间来转变态度,而要求孩子立刻一百八十度转变思路,抛弃执念,立刻坚定不移地跟他们走。
更多时候,家长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有负面的情绪,我很少听到有家长能说出“如果你难受的话,那你可以在这儿哭一会儿。”这样非常高水平的话。
大量的家长会要求孩子在悲伤、愤怒、嫉妒、消沉的时候立刻终止,三秒内转变成积极阳光的小太阳。
但你想想也知道,这怎么可能呢?大人丢了一百块还心情低落半天呢,孩子碰见了糟心事儿,凭什么就不能在负面情绪里沉浸一会儿?
家长的这些做法,对于孩子的情商其实是有相当的负面影响的,他会让孩子失去与自身情绪好好相处的机会,对于情绪体验的压抑与被动的快速转化也会降低孩子处理自身负面情绪的能力。
同时,也有可能让孩子掌握这种错误的人际交流方式——比如很多人谈恋爱后,动不动就追问与逼迫自己的恋人,不给对方预留足够的心理空间,进而会让恋人降低了对于自己和这段亲密关系的评价。
2
不让孩子掌握他们自己的生活节奏
因为家长过度主动、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很多孩子其实很难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
对不少孩子来说,什么时间起床、吃饭、学习、社交、锻炼、娱乐、休息……其实一直在被安排,甚至被迫进入时间安排上的对抗(孩子想玩手游,家长不预留相关事件,那只能在其他时间偷偷玩)。
而这也会导致孩子的独立性严重缺失,对于生活的主动掌控能力一直没有机会得到培养。
刚出生的宝宝只会哭,但是人都是慢慢会走会跑会说话的,随着能力边界的延展,家庭应该给孩子出让更多的掌控力。
很多孩子接受被动管理习惯了,待上了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才开始做些对自身主动管理的事情,其中的能力短板不言而喻。
慢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个特别扯淡的话,它预设了两点:人活着就是跟别人死磕;人生是一条赛道谁跑得快谁赢。
问题是,这两点都是错的。
若活着就为了磕死别人,那生命也太过可悲;而人生若是一条标准的赛道,那生命也太过枯燥。
无论孩子和父母,人生都不接受赛道假设,急什么急?
摘一段《世说新语·忿狷》: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这段话的意思是:
王蓝田(王述,袭封蓝田侯,官至散骑常侍、尚书令)性子特着急。
他曾经有一次吃鸡蛋,拿筷子扎着吃没扎着,结果急眼了,抓起鸡蛋就给扔地上了;鸡蛋在地上打起转来不停下,他就从席上下来用木屐鞋底下的齿来踩,结果又没踩着,这下更生气了;于是把鸡蛋捡起来塞嘴里,咬破了又吐掉了。
王右军(就是王羲之)听说这件事之后表示:“就算王述他老爸王承有这种性格,也都没一点可取之处,何况他个王述呢?”
其实教育孩子也是这个道理,当顺应自然,不可操之过急。
文章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谢谢分享!
布谷说说
恰到好处的教育是一种激励。
给得太快,孩子容易让孩子缺乏动力及不会管理欲求,同样的,孩子适度的需求若长期被忽略,或者无法满足,也可能造成孩子品格上的偏差。
因此,教育在尺度的把握上,父母应多观察,对于孩子行为背后所代表的潜在意义,适时地了解并加以调整。
父母把握好教育步伐将会是引领孩子走向一生幸福的重要里程碑!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教育干货!